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 图说“Z世代”的数字化生存

发布时间:2020-12-29 14:07

       “Z世代”(Generation Z)又称“互联网世代”,主要指生于1995~2010年的新生代人群。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指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明显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 “全民上网”已经成为“Z世代”的显著标签。

       “Z世代”数描像——年龄小网龄长的“数字小土著”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78%。可以发现,“Z世代”的触网年龄不断提前,平均触网年龄不断下降。

        从2020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未成年人的首次触网年龄中,7岁成为一个增减分水岭。7岁以下各年龄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当代青少年作为网生代,具有明显的年龄小、网龄长的特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土著”。

        “Z世代”一天多长时间在上网?

        数据调查显示,在周中,有1/3以上的未成年人表示“从不(上网)玩”,另有约1/3的人数表示一天上网1次。一天上网次数超过3次的占比不到6%,而在周末,“从不(上网)玩”的比例下降至4.8%,一天上网2次及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提升。

        在上网时长方面,从周一至周五,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长受到较大限制,35.9%的未成年人上网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有约1/3的未成年人表示周中不上网。上网时间在两小时及以上的未成年人总数占比不超过6%。节假日期间,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长明显延长,相较平时,上网时长在半小时以内的比例下降,时长在一小时及以上的比例明显上升,更有13.5%的人上网时长达3小时以上。

        全面接入网络,在家上网是主流

        从城乡的上网地点对比可以看出,个体家庭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地点,在城乡两地占比均超过85%。学校、网吧、随时随地上网的占比较少,且城乡之间稍有差异。以手机接入为主手机仍然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有超过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同时,除了电脑(含平板电脑)以外,未成年人的上网设备更加多元,相较于2017~2018年的数据,上网工具增加了智能机器人(如小度音箱、天猫精灵、Alpha蛋等)、智能手表等。

       “Z世代”的数字化生存——互联网如何塑造生活

       “Z世代”在网上冲浪干什么?

       调查显示,娱乐、学习、社交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居于前5位的分别是音乐、游戏、在线学习、微信和视频。其中,微信(32.5%)和视频(26.2%)的使用比例较2017年明显提升。

        网课成“Z世代”标配

        互联网在线学习已经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方式,中小学生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普及率达到84.0%。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在线学习课程(“网课”)的比例超过80%。

        网课调查发现,网课学习的时长普遍较短,41.2%的未成年人每周网课时间少于1小时。两小时以内的人数占比达到70%,有3%的人表示每周网课时间超8小时。

        而“Z世代”对于网课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其中,约44.1%的未成年人表示“一般”或“不太喜欢”,约43.6%的中小学生表示“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其中,小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上网课,约45%的小学生选择喜欢,超过平均水平,而年级越高,学生们对网课的喜欢程度越低。

        对于网课的作用,六成以上未成年人认为有效果。其中,65.6%的小学生认为网课提高了成绩,为所有年龄段中最高的,56.4%的初中生和45.2%的高中生表示提高了成绩。

        语数英“三大科”占比最大

        根据网络学习的科目调查发现,语数英“三大科”占比最大,尤其是英语(41.0%)和数学(37.9%)。16.0%的未成年人表示“没有网课”。本次调查样本收集时间为2019年底,未能包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网课使用情况。如果将此段时间的网络使用情况包含在内,相信网络课堂使用比例将大幅上升。

        网络影响下的“Z世代”的职业规划

        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对未来的职业期待这一问题上,明星(18.0%)、游戏玩家(17.2%)高于科学家(14.6%)、医生(13.3%)、企业家(12.0%)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对娱乐明星、游戏玩家及网红等职业的认可。

        skr, skr, skr, “Z世代”的网红生活

        调查显示,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仅有9.8%的未成年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未成年人占大部分。

        生活中未成年人大约有四成会使用网络语言,五成未成年人学唱网上流行歌曲,近两成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而对网上流行的娱乐活动、网上流行的东西、网络游戏中的人物、网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会模仿或购买。

        学校的授课式教育和家庭的言传身教已不再成为未成年人认知的所有来源。互联网使未成年人可以方便地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更好的交流。他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数字化生存”VS网游沉迷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深入,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社会认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

       网瘾和自我约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调查显示,家长不在身边的情况下,42.9%的人表示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忍得住,不上网玩”,32.3%的人表示“多数情况下忍得住,不去上网玩”,18.4%的人表示“一半情况下忍得住,一半情况下忍不住”,低于7%的人数表示多数情况下忍不住,要去上网玩。

       “Z世代”未成年人的家庭多为双职工,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需要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完成作业,因此,互联网对其的干扰力较大。尤其是对于自控力较差、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来说,独自在家完成作业成为较大挑战。

       互联网的过度使用挤占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时间

       随着总体上网时间的不断增加,未成年人也意识到网络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其中,23%的未成年人表示互联网“太耗时间,耽误学习”,14.9%的未成年人认为自己“整天宅着,运动变少”。

       未成年人在网上收到的不良信息与遇到的不良行为

       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呈现多元化、异质化的特点,信息质量也参差不齐。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有害信息,如“蓝鲸游戏”、儿童邪典动画、“PUA”骗局等,这些不良信息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错误的价值导向,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甚至留下严重创伤。据调查,40.6%的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经常收到无关信息(如营销信息),22.1%的未成年人收到网络虚假信息/链接,18.6%的未成年人经历过被人盗号的事情,13.6%的未成年人遇到过网络被辱骂事件。

       当代未成年人“数字化生存”程度不断提升,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的同时,一些未成年人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甚至成瘾,这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构建并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努力,共同形成合力。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版权所有
黑ICP备15009298号-1
黑公网安备 23010802000026号